【TOPick診症室】卵巢多囊症難懷孕嚴重可致癌 醫生拆解治療方案減低癌變風險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3/04/13 18:57

最後更新: 2023/10/26 13:17

分享:

分享:

卵巢多囊症難懷孕嚴重可致癌,醫生拆解治療方案減低癌變風險。

不少女性都有月經週期不準的困擾,若經常延遲來經達數月,就要關注是否存在「卵巢多囊症」(同「多囊卵巢症」)問題。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億仕接受TOPick訪問,拆解此病可引致更多健康風險。

最新影片:

常見的婦女疾病

陳醫生解釋,「卵巢多囊症」患者很常見,約每10個人就有1人患病,甚至更加普遍。其中又以20多歲女性最常患上此病,最年輕患者可以是10幾歲初來月經就有異常;40歲或以上停經女性則不存在此困擾。

患者透過照超聲波,可以發現卵巢的邊位存在很多卵泡,因此被稱「多囊」。數量差別以抽取卵子為例,正常女性一次抽取10多粒,患者則可以抽出正常數量的3倍。多卵泡的原因,是因為患者沒有正常、穩定的排卵:

正常女性每個月排一次卵,排完卵14日就會來月經。但因為病人卵子不發育,沒有穩定排卵,所以導致最明顯病徵是經期不穩定、週期過長。正常女性每個月來一次月經,但「卵巢多囊症」患者3至4個月,甚至半年都沒有月經。

而其他常見病徵還包括:

  • 男性荷爾蒙過度活躍,象徵如體毛旺盛、長鬍鬚
  • 多暗瘡
  • 肥胖

以上的病徵只要中2個,就有高機率患有「卵巢多囊症」。另外,除了以上典型可自測的病徵,陳醫生還指出,疾病本身是和内分泌失調有關,所以男性荷爾蒙象徵較强,而荷爾蒙即是卵子附近細胞分泌出的物質。因此,患者可以透過輔助性抽血檢查,例如抗穆勒管激素(Anti-mullerian Hormone,簡稱AMH),查看卵巢是否提早老化。如果卵巢提早衰老,卵子就會少、荷爾蒙很低;反之,若卵子過多,數值就會偏高,從而確診患病。以30歲女性為例,正常荷爾蒙值是20至30,嚴重病例可達到200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患者難有孕 嚴重可致癌

「卵巢多囊症」病人雖然卵子多,但卵子不發育難以排卵,導致懷孕困難。陳醫生指出,東方病人大部分不肥胖,甚至很瘦,所以用減肥方法通常無效。如果靠做手術去除過剩卵泡,也只有短期效果,僅維持6個月,所以想生育的患者必須把握有效時間儘快懷孕。

至於如何備孕,陳醫生坦言,20歲和40歲的病人相比,分別可以很大。雖可以用針藥令卵子發育、排卵,但需要逐個月嘗試,若無效就要考慮做試管嬰兒。若幸運懷孕,也要注意千萬避免懷多胎:

「卵巢多囊症」病人年紀大後,容易有糖尿病和高血壓。同樣道理,懷孕期間患的糖尿病,即「妊娠糖尿病」;以及懷孕期間患高血壓,即「妊娠毒血症」,機率也會比較高,所以要盡量避免懷雙胞胎,否則患上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毒血症的風險將倍增。尤其是妊娠毒血症可令孕婦不治,需立即終止懷孕,胎兒有機會早產或夭折,這些都對孕婦非常不利。另外,她們的流產率也會稍微高一些。最好「有仔趁嫩生」,基礎血壓不會太高。

至於患病後若不加理會,可導致的最嚴重後果,陳醫生警告,患者若病徵嚴重,只來「四季經」甚至更少,隨著年齡增長,會增加患子宮内膜癌的機會。

有些女生覺得不來月經挺好,很方便,但這是錯的概念。如果長期不來月經,年紀大就會增加患子宮内膜癌的機會。所以就算不是每個月有,最少2至3個月都要有一次,否則長年累月就會令細胞有變化。

手術無法根治 按病人需求提供治療方案

陳醫生又解釋,「卵巢多囊症」成因複雜,如心臟病、糖尿病一樣,並非單一基因病,也有後天因素養成。另外,由於此病和糖尿病的病因很類似,因此一些病人到中年停經後,雖不存在影響經期的問題,但患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的機率增高。其關聯在於患者都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較差,而治療方法可以吃糖尿病藥進行控制。

至於「卵巢多囊症」能否透過手術徹底根治?陳醫生坦言:

和糖尿病一樣,只能控制它,不讓它破壞身體。甚至如果患者不肥胖,想從生活習慣上注意預防,也是沒有辦法的。

但是,陳醫生也安慰,因應患者病因、生育需求的不同,會給出適合她們的治療方案。如果患者只是擔心月經週期過長、容易患癌的問題,治療方法就是吃荷爾蒙藥,令每個月都可以穩定來月經即可。若是想解決不排卵、生育困難的問題,就可以吃藥性溫和的排卵藥,或打排卵針。最後,若是要調理内分泌失調,吃糖尿病藥物就會有效。但和治療其他慢性病一樣,吃藥只是控制疾病,並需要長期吃,不可能根治及確保不會復發。不過,患者透過治療,仍是可減低患子宮内膜癌的機會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
立即參加TOPick全港英文作文比賽2023,豐富獎品等緊你!:https://bit.ly/3FSyDTu

記者:張沛